一直不聲不響的職場社交應用脈脈(mai mai)在推出3.0版本之時因“工作版微信”的口號在業(yè)內引起了一番波瀾。
一個普遍的質疑是,脈脈的用戶量和影響力連另一款應用陌陌都不如,憑什么挑戰(zhàn)微信?是否是借傍微信的大腿來推廣自己?
脈脈創(chuàng)始人林凡對騰訊科技的解釋是,在微信用戶多達幾億的情況下,信息龐雜,垂直性的社交應用會有更大的機會。對脈脈而言,技術算法和社交思維的結合,實名招聘和匿名社交的結合,這些創(chuàng)新可以讓脈脈有自己的生存空間。
是社交而非工具
曾有媒體將林凡比作LinkedIn的中國門徒,林凡并不希望脈脈和LinkedIn做比較。他認為,脈脈做的是職場社交應用,主要面向被動求職者,而非目的性非常強的招聘工具,于是打出了”工作版微信“的標簽。
去年10月,在脈脈剛上線之時,騰訊科技曾報道過《“脈脈”社交求職應用支招私密跳槽》。
脈脈的產品邏輯是,由于用戶對于公開自己的跳槽意向非常敏感,脈脈使用了更人性的用戶場景來設計產品,用戶通過微博等社交關系上的標簽定義自己,脈脈使用算法推算出用戶的二度以內的人脈關系,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職場社交平臺。在社交功能之外,加上匿名吐槽和招聘功能,構成了脈脈的整體功能。
林凡,曾任搜狗技術總監(jiān),在職場社交網站大街網負責校園招聘,2012年離職創(chuàng)業(yè)后,先做了淘友網等幾款并不成功的產品,后來推出了脈脈。有了之前的經驗和教訓,他希望脈脈是搜狗的算法加上大街網的社交思維,讓APP可以幫助用戶管理和發(fā)掘出自己的人脈。
脈脈吸引用戶的幾點主要是二度人脈推薦和匿名八卦。
擅長做搜索數(shù)據(jù)分析的林凡從一開始擯棄了六度人脈的關系鏈,而是采用二度人脈,確保人脈是有效的。林凡透露,為什么要僅限于二度而非更多維的關系,是因為以前的創(chuàng)業(yè)經歷有過教訓。在做脈脈之前,他也曾經嘗試過一款應用“覓覓”,但由于關系鏈太長,朋友的朋友的朋友,更像陌生社交,這對于職場社交并不適合。
匿名八卦則是另一個亮點。匿名八卦從去年上線時已經引入,這和今年正流行的匿名社交趨勢不謀而合,但也和純匿名社交應用也有不同。
在脈脈上,用戶可以用“花名”匿名吐槽,但評論的人可以匿名評論,也可以用實名進行聯(lián)系。在3.0的版本里,脈脈還增加了實名+匿名的群聊功能。這種實名和匿名相結合的體系是單純的匿名社交不具備的,也成為脈脈防范匿名社交沖擊的的一個“防火墻”。
林凡解釋稱,在匿名體系的用戶關系上再建設一條實名體系是不可能的,但從實名體系往匿名體系去走是可以行的通的。換言之,微信如果想做匿名社交,可以在實名的體系里再構建匿名的社交關系,但如無秘、烏鴉之類的純匿名社交則無法構建實名的社交體系。
獨立應用還是附屬品
脈脈從2013年10月開始正式推出,當時的主要標簽是職場社交和私密跳槽。10個月后,脈脈拿到了晨興創(chuàng)投的500萬美元A輪融資,目前B輪融資也在走法律程序。從融資的節(jié)奏而言,10個月的時間從A輪到B輪并不算慢,也說明資本對這款應用的認可。
作為一款垂直社交應用,其局限性也顯而易見。
第一是,用戶之間的關系是多維的,兩個人因工作關系從陌生到認識,關系不局限于職場,很可能會延伸到生活等其他場景中,單獨一個脈脈是遠遠不夠的。從這個角度看去,脈脈依然是要依托于微信、微博大的社交平臺之上,獲得這些大社交平臺用戶的一部分,無法完全獨立。
第二是,從過去10個月的用戶拓展來看,脈脈用戶依然集中于互聯(lián)網行業(yè)用戶,怎么將用戶拓展到其他行業(yè),有賴于脈脈在B輪融資后的市場營銷策略。
值得樂觀的是,在職場社交領域,中國的企業(yè)一直做出類似LinkedIn那樣的社交平臺,脈脈同樣擁有LinkedIn“先社交、再求職”的產品邏輯,目前已經積累了400億條人脈關系,2億張個人名片,80萬職場圈子。用戶主要是互聯(lián)網行業(yè)用戶。
林凡透露,來自騰訊、百度、阿里等大型互聯(lián)網公司的人士在上面相對活躍,活躍度可達40%。對于一款社交應用而言,高達40%的活躍度是比較少見的。
就是因其用戶模式是“先社交、再求職”。同樣的,中國合資公司領英也是主要服務于“被動求職者”這一人群。
延伸閱讀
發(fā)表評論